作者:安锦
“吴”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一般寓意是代表喧哗、吵闹的意思,后来延伸为“大”的含义。现在“吴”字既有姓氏的意思,又有代表地域的含义。那么,中国历史上把“吴”作为国号的政权有哪些呢?
一、孙吴
东汉末年,黄巾军揭竿而起,随后群雄割据,各自为战。西凉董卓掌权以后,出身“四世三公”的袁绍在山东(笔者按:特指崤山以东)号召十八路诸侯共讨董卓。长沙太守孙坚作为十八路诸侯的一员,身先士卒,勇做先锋。攻入洛阳之后,孙坚等人意外的发现了东汉的传国玉玺,随后孙坚欲急忙返回江东,以此玉玺再图霸业。不料孙坚经过荆州时,意外走漏了消息,他被时任江夏太守的黄祖射杀,其长子孙策无奈率残部依附于淮南袁术。
依附袁术以后,孙策暗中积蓄兵力,以传国玉玺为质得到重返江东的机会,后率军攻占扬州诸郡,成为一方诸侯,并获得了“江东小霸王”的称号。经过多年经营,此时江东全境俨然已被孙策全部占据,正当他的帝王事业蒸蒸日上之时,他本人却被仇人雇佣的死士偷袭,以致重伤,不日后去世。孙策之弟孙权在其灵前继位,成为江东第三代统治者。
孙权即位后,对内重用张昭、周瑜等一众大臣,对外与盘踞在荆州的刘备结盟,在公元208年于赤壁之战中一举击溃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奠定了未来三足鼎立的局面。公元221年,孙权名义上向魏帝曹丕称臣,次年自立为吴王。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建国号为吴,史称吴大帝。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等人率军乘船抵达台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中原政权到达台湾。
公元280年,西晋宗室大将司马伷(笔者按:读音通“宙”)率杜预、王戎等八部大军进攻吴国,吴国末代皇帝孙皓出城投降,吴国灭亡,至此三国始归于一统。
孙吴自公元221年起至公元280年止,共历六十年。
展开全文
二、杨吴
杨吴是五代十国时期十国之一,其始创者为杨行密,在南方属于较大的地方性政权。杨行密起家于扬州,后成为淮南节度使,并于公元902年受封为吴王。杨行密去世后,其子杨渥继位,因其荒淫无度,后被大臣徐温所杀。徐温随即立杨行密另一子杨隆演为帝,自此以后杨吴政权的大权被徐氏所掌握。
公元935年,徐温义子齐王徐知诰逼迫杨吴末帝杨溥禅位,后徐知诰改名李昪(笔者按:读音通“变”),改该国号为唐,史称南唐。杨吴和南唐的过渡并没有出现较大的军事战争,所以给东南沿海一带创造了和平安定的局面,对唐末以来的经济恢复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也为未来北宋时期江南地区的富硕繁荣奠定了基础。
杨吴自公元902年建国,至937年亡国,共历四十六年。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