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多人都觉得战列舰齐射非常地浪费弹药,毕竟轮番发射炮弹的话,可能命中率会更高一些,但在现实的战场上,基本上战列舰都不会进行轮番攻击,那么两者的差别到底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首先,在战列舰时代,火炮基本上还没有“一发入魂”的能力,所以第一发炮弹很大程度上是打不中敌人的,所以舰炮射击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校准。而齐射作为远距离比较靠谱的发射方式其实比较符合战列舰的需求,而且战列舰的远距离齐射与近距离射击的差别并不大。
战列舰的远程攻击基本上都会在十几公里以外,部分情况会在二十公里左右,所以炮弹发射出去之后会先飞行一段时间,而战列舰的观察员会通过观察炮弹落地引发的水花进行下一轮炮弹射击的修正工作。
而齐射的好处在于炮弹落地之后形成的水花比较密集,观察员进行调整的过程中也更加地方便,但要是使用轮番射击的话,那么观察起来就会出现问题。例如,观察员还没来得及仔细观察,水花就已经消失了,或者轮番攻击的频率过快,那么观察员也会不知道那颗炮弹落地的位置是准确的,所以很难观察。
其次,如果使用轮番炮击的话,观察员进行计算的过程非常繁琐,这对于海战而言都是分秒必争的,所以还是齐射来得更加容易。
战列舰时代虽然军舰看上去非常地威武霸气,但当时毕竟没有火控系统以及测距仪,所以观察员的目视就显得格外地重要,为了不让观察员靠运气去测算炮击距离,齐射是最好的办法,毕竟十门火炮齐射,就算精准度再低也可以“瞎猫碰死耗子”,到时候观察员也可以计算好位置,甚至根据目测火炮是否命中对方战舰的部位,也可以直接校准方位。
展开全文
除了海战以外,针对陆地的攻击,战列舰基本上也会使用齐射,这是因为陆军需要炮火支援,一般情况下都是需要区域内进行清除,所以需要覆盖的地方非常大,最重要的是,陆军需要的是火力覆盖和支援,并没有要求战列舰打得多准,只要做到地毯式覆盖即可,所以齐射是最快也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而到了二战时期,战列舰已经才是采用简易的炮瞄雷达装置以及机械计算机技术,所以舰炮的精准度也大大提升,而为了提升攻击力,战列舰的火炮口径也进行了提升。但随着现代化战争的需求,战列舰逐渐被淘汰,其实这也跟舰炮有很大的关系,虽然战列舰火力很猛,但毕竟无法适应现代化战争,关键是战列舰上的火炮与拥有火控系统以及观瞄系统的自动化火炮相比,实在是有些拉跨,所以成为历史也是必然的。
那么战列舰在攻击的过程中,为何不用轮番射击呢?除了以上的原因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战列舰有别于陆地上的火炮,在开炮的过程中,舰身会剧烈摇晃,而战列舰如果进行轮番射击的话,很容易造成舰身不断受力而出现剧烈倾斜,虽然这种情况并不多见,但也不能说这种情况不会出现,所以为了安全起见战列舰才会选择不同的齐射方式进行攻击。
目前已知的战列舰齐射方式有:齐射、全齐射、半齐射、部分齐射、连续齐射等等,且每一种发射方式都有独特之处。
齐射一般情况下就是舰炮对准同一个方向进行射击,但不是要求所有炮塔必须全部参与,就比如说三门连炮,在齐射的过程中,可能只有两门炮参与的齐射。而我们认知中的齐射其实是全齐射,就是战列舰上的所有火炮全部对准一个目标进行射击。
值得注意的是,齐射里包含的连续射,是几门舰炮各射各的,不需要协同作战,所以一般都是在近距离进行快速射击。
其实战列舰只有在需要极高精度的情况下才会采取轮番炮击,比如说对陆地上的某个固定目标进行攻击,并运用不断地炮击来形成火呀压制,既节省了弹药,又给对方增加的巨大的心理压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